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银行如何应对才能突出重围
- 2019-01-08 09:18:00
- admin 原创
- 2681
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银行如何应对才能突出重围
数字技术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传统银行面临科技金融冲击、银行客户数字化新行为与新需求涌现、移动端市场竞逐激烈三重挑战,因此传统银行积极借鉴国外转型经验,进行五大变革,包括数字化生态平台建设、增加城市生活便民服务、丰富网络金融营销活动、拓展银行卡业务和创新私人银行业务五个方面。利用金融科技,传统银行积极创新,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和移动支付方面布局,打造场景金融并获得成效。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移动端用户规模和高收入用户规模上更具优势,后期发展潜力大。未来,传统银行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能力,在风控、审查和金融安全等场景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
2018年中国金融经济总体向好,但银行也面临多重挑战
2017-2018年中国整体经済向好,银行盈利増速回升: 2017年受益于中国供给侧改革,国内经済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并首次扭转GDP增速下行趋势。在总体稳中向好的经済背景下,消費需求和投资市场需求増长,银行盈利有所回升。未来,在中国经済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攻坚区的阶段,银行如何进一步维持战略调整,综合化经营,进行线下线上业务创新发展,为国企改革、新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2017-2018年金融科技公司迎来境外上市的小高潮,银行面临挑战: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转型,是银行突国的重点。2015年以来不少股份制银行建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推动从战路到底层架构的改革。但是银行如何将科技融合业务,仍然有许多困难与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理解金融科技到底帯来怎样深层次机遇,银行又应该如何抓住机会。
2018年外部经済形势复杂,金融业严监管步入常态化:2018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在美国贸易摩擦等复杂因素影响下,增速有所放缓。服务实体经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推进改革成为银行监管的主题。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系列通知与文件,进一步强化综合监管。在比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市场,特別是利率高不保本的产品面临越来越严的监管与整治环境。
问题一:科技金融冲击传统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与业务基础
2000年,国家放松银行牌照发放令中国的银行数量由40家增长至约4000家,银行业竞争激烈。加上利率市场化,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下行,银行业总体呈现存贷差收益减少,银行间收益差距拉大,银行业市场集中度高的竞争格局。
2011年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2013年达到了223%的增长峰值。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创新撬动着银行传统业务的基础,深刻改变银行业的竞争格局。
2017年到2018上半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迎来五年来第二次上市热潮。根据艾媒咨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7月,近一年来在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有13家,首次公开发售的融资规模接近50亿美元。公司IPO最大规模达17.4亿美元。
金融科技的发展下,传统银行面临业务竞争压力,急切需要思考如何应用金融科技突围。
问题二:银行客户数字化新行为与新需求涌现
移动互联网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银行客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将其引流向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产品,数字银行业务亟待建设。
问题三:移动端市场竞逐激烈,突围需产品差异化
数据显示,在金融类应用活跃用户数前20名中,有86.7%为银行开发的产品。 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积极调整与适应,在移动端的市场占有率上比重较大。 支付宝用户规模远远领先其他产品,京东金额和蚂蚁财富的环比增长幅度大。 中国银行手机应用用户规模小且出现流失,与官网流量领先同行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银行亟待注意提高移动互联网端产品与服务的提升。
经验一:建构合作生态,以技术推动银行业态融合与创新
经验二:双线发展,重构客户渠道
经验三:技术融合降低业务成本
经验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价值
变革一:数字平台生态化建设
变革二:新增城市生活便民服务
变革三:丰富网络金融营销活动
在五大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网络传播热度居于首位,其他银行都保持在相近的区间波动。
变革四:银行卡业务拓展
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保持行业优势,在办卡规模和手机银行的渗透率上都处于领先的位置。
变革五:私人银行业务创新
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高收入用户规模上更具优势。相比较之下,中国建设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更多,但中国工商银行客户平均资产管理规模更大。
创新一:理财产品在监管下的转型
资管新规要求下,银行纷纷推进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推动理财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产品研发、系统升级、投资模式优化,提升资产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理财产品也在布局。
创新二:打造场景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