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还是碰瓷?视觉中国“黑洞”版权事件持续发酵,图片版权问题成为热议
- 2019-04-17 11:22:00
- admin 原创
- 1914
“维权”还是碰瓷?视觉中国“黑洞”版权事件持续发酵,图片版权问题成为热议
视觉中国“黑洞”版权事件引发媒体和全民围怼
维权还是碰瓷成为事件矛盾焦点
视觉中国涉法律诉讼案件逾3000起,被指“钓鱼维权”
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4月12日-2019年4月12日期间,视觉中国诉讼案件总量达逾3391宗。其中,视觉中国主体公司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涉法律诉讼14宗,其旗下两家公司汉华易美和华盖创意涉及法律诉讼分别达638宗和2243宗,其中案由主要为起诉他人公司作品侵权。
视觉中国是中国最大的素材版权交易平台
视觉中国依托视觉素材的内容壁垒和技术壁垒两大优势,成为中国最大的视觉素材版权交易平台。
在商业类视觉素材版权交易市场中,视觉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50%,几乎居于垄断地位;而在媒体类视觉素材版权交易市场中,视觉中国的市场份额也达到30%。
视觉中国以视觉素材及增值服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视觉中国公布的2018年第三季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7.01亿元,同比增长20.97%;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35.31%。
公司核心主业“视觉内容与服务”本期收入同比增长34.48%,达到5.74亿元。
口诛笔伐,视觉中国开盘封死跌停
4月12日,视觉中国开盘即封死跌停,报25.2元,最新总市值为176.6亿元,上一交易日,视觉中国收盘价为28元。
视觉中国“黑洞”版权事件引起中国全民关注
艾媒大数据商情舆情监控系统监测发现,全国各个地域都引发了网民关注和讨论。其中,北京、广东和上海地区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最高。
视觉中国被媒体、机构和企业反讽侵权
视觉中国声明黑洞照片不得作为商业用途,然而视觉中国官方网站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国旗、国徽和百度、海尔等企业的logo作为商业图片版权进行限制使用,被反讽存在侵权行为。
本次事件令视觉中国口碑跌落谷底
视觉中国“黑洞”版权事件引发网民高度关注。负面舆情持续发酵,令视觉中国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艾媒大数据商情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视觉中国的言值指数由此前的44.3降至16.3,网络口碑呈现一面倒的负面态度。
舆情总结
侵害媒体/自媒体等多方利益,事件迅速发酵
视觉中国利用资源优势控制图片转让使用出口,向寻求授权者提出较高的图片使用标准,并以侵权为由索取高额赔偿,从而让“图片霸权” 变成一门垄断生意,甚至假冒获得授权来“维权” ,严重损害了媒体、自媒体、原创者等多方利益,引发众怒。而共青团中央等官媒的质疑则引发了众多品牌“围怼”视觉中国,事件传播速度与影响力不断增加。
“过度维权”“虚假维权” 受指责,官方高效应对推动维权规范化
视觉中国借用国家版权保护机制,“过度维权”受益模式引发媒体和网民声讨,随着事件不断升级,视觉中国图片版权真实性受到质疑,面临“虚假维权”风险。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发声呼吁规范维权,天津网信办及时约谈视觉中国,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和整改,国家版权局翌日表示将图片版权保护纳入专项行动,高效回应推动中国版权运营健康化和规范化发展。
重大突发负面舆情处理不当或令企业陷入危机
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版权事件引燃网民高度关注。虽然本次视觉中国多番发布声明和致歉,但其“维权碰瓷”之嫌引起网民反感,负面舆情从网页端到移动端都持续发酵,视觉中国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艾媒言值从此前的44.3(正常)降至16.3(极低),即网络口碑呈现一面倒的负面态度,不仅网站面临整改,视觉中国更是陷入股票开盘封死跌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