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企业图片文字版权纠纷专题研究报告
- 2019-04-17 20:48:00
- admin 原创
- 2338
2019年4月视觉中国因黑洞及国旗国徽图片导致的版权维权争议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版权碰瓷”这一企业行为的关注。事件发生后,视觉中国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数据显示,视觉中国的言值指数由4月10日的44.3降至4月16日的8.2,网络口碑呈现一面倒的负面态势。数据显示,78.8%的受访企业认为,视觉中国的维权方式属于敲诈。而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解决版权纠纷耗时在3个月以上,且69.0%的受访企业认为处理“版权碰瓷”纠纷已对企业造成负担。企业滥用维权导致“版权碰瓷”现象愈加频繁,对于社会秩序已造成严重干扰,这类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也引来公众愤慨之情,72.4%的受访网民认为行业频发的版权纠纷问题是涉事企业故意而为,38.3%的受访网民认为该类行为已触及公众底线。
核心观点
视觉中国黑洞声明引风波,官媒声讨“版权碰瓷”。在视觉中国针对黑洞照片版权声明后,事件引发社会热议。随后共青团中央发微博质问视觉中国国旗、国徽版权问题更是将事件全面升级。针对视觉中国整体的商业模式运作,官媒纷纷发声,质疑视觉中国业务为“版权碰瓷”,呼吁切实推进版权保护工作,不能给“维权碰瓷”可乘之机。
视觉中国“黑洞”版权事件负面舆情持续发酵,令视觉中国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数据显示,视觉中国的言值指数由4月10日的44.3降至4月16日的8.2,网络口碑呈现一面倒的负面态势。
“版权碰瓷”问题已对中国企业造成严重负担。数据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解决“版权碰瓷”纠纷用时在3个月以上;69.0%的受访企业认为处理纠纷已对企业造成负担。“版权碰瓷”企业通过泛滥的版权起诉能获取盈利,但被起诉方却要花费时间、金钱、精力处理,无论结果如何都对企业正常运营造成极大影响。艾媒分析师认为,企业家的主要精力应该是放在发展上,不应该花在应对无谓的版权纠纷上;结合我国近年经济存在下行的压力环境下,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此普遍现象。
企业认为版权方存心“碰瓷”是导致版权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 41.7%的受访企业认为版权方存心碰瓷以牟取高额赔偿是版权侵权问题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受访企业认为,虽然政府和社会一直推行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但维权企业滥用版权起诉属于“碰瓷”行为,干扰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的良性发展,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维权行为不应成为创收工具 引导群众是主导向
目前中国群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日趋成熟,作为中国最大的图库,视觉中国应该对行业起到正面引导作用,而不应仅仅将维权作为一种获利工具。采用积极手段如促销、普法、广告、新闻,从正面引导消费者了解法规,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样可以减少侵权行为。只有推动行业良性循环,才能带动更大的市场。
滥用版权获利商业模式存短板 企业更应担起社会责任感
虽然现阶段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网络图片、字体等作品版权来源不清晰的问题普遍,容易引起“版权碰瓷”问题。而如视觉中国这类靠专业打官司向企业收取高额赔偿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企业,如果不给客户和行业树立正确主流企业社会责任感,其声誉将持续走低,商业模式必将充满不确定性,很难赢取公众的信心。
版权维护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相关企业应提高法律意识
目前中国版权维护方面引发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相关版权归属界定、作品版权登记等不明晰,公众甄别版权作品以及申请版权存在困难,未来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版权法规的界定,并简化版权登记程序。另一方面,作为内容使用者应进一步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尊重、保护他人智力成果,购买正版产品或者使用免费的开源产品。